“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每到春夏交接之际,永祚寺的牡丹文化节便如期举行,位于永祚寺第二进院落的牡丹园翠枝挺拔,姹紫嫣红,清香飘溢,竞放新花。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全国唯一的明代牡丹 “紫霞仙”。在这个占地面积30余亩的牡丹园里,8000余株100多个品种的牡丹争奇斗艳,“姚黄” “魏紫”“二乔”“赵粉”“白雪塔”“状元红”……粉、红、黄、白、紫、绿、墨、蓝、复色,九色齐全,其盛况可谓是“花开时节动晋阳”。历史悠久的永祚寺再次成为人潮涌动、花期有约的网红打卡地。
双塔凌霄。武涛/摄
永祚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山西省公布的39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永祚寺双塔,是现存全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善、塔身最高的一组,堪称我国的“双塔之最”。“凌霄双塔”作为太原古八景之一,被誉为“晋阳奇观”。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来山西考察之际路过太原,梁思成感慨道:“两塔并存的景观如此之高神州仅见。”因永祚寺内这两座巍峨对峙的古塔,大家也称永祚寺为“双塔寺”。也因此著名的文学大家、书法大家姚奠中先生在双塔寺四百年周年记的石刻上书“行旅远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凌霄双塔遥相对立,恰似两根直指云霄的擎天巨柱,耸立在太原这片锦绣大地上,作为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迎接着八方来宾。
永祚寺,2006 年 5 月 25 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门额正中题字“永祚寺”,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
山门之前,是双塔公园。园内小桥流水、青砖红墙,花卉溢香,绿树凝翠,市民游客或闲庭信步,或静坐小憩,或舞龙健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沿着台阶缓缓而上,赫然看到的门额正中题字“永祚寺”,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刚健柔美,飞彩凝晖。
跨入山门,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翠柏参天,花草繁茂,与公园热闹的场景不同,一派肃穆幽静的氛围扑面而来。这道门修建于1980年,是第一进院落。与山门相对的那座门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叫“如意门”, 由阳曲县知县刘汇主持修建,是寺院早期的山门。门额上的“祇园胜境”是阳曲县前任知县戴梦熊所题,也称为“祇园精舍”,与释迦牟尼成道之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印度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
双塔公园。武涛/摄
值得一提的是,双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太原全貌。
第二进院落就是久负盛名的牡丹园。千姿百态的牡丹与宝塔梵殿相得益彰,越发显得古香古色。
牡丹园竞放新花
“紫霞仙”花开时节动“晋阳”
寺院的第三道门为1927年所建,门额题有“永祚禅林”四个字,两边悬挂的楹联是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张颔先生所书,上联是“风藻无穹帖爱宝贤花爱紫”,赞美永祚寺院的建筑美轮美奂、宝贤堂的宝帖美不胜收及明代牡丹紫霞仙美若天仙;下联是“因缘有会寺求永祚塔求双”,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共同祈求永远的福气平安。
寺院的第三道门为 1927 年所建,门额题有“永祚禅林”四个字。
寺院第三道门上的楹联由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张颔先生所书。
双塔博物馆办公室副主任田玙琛告诉记者,寺庙是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寺院又分为三重院落,有大雄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建筑,都是明代无梁砖仿木结构建筑,就是整个殿宇不用一根木质的梁、檩、椽、柱,被誉为我国无梁殿建筑的典范。
大雄殿六根檐柱,都矗立在青砖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之上,檐柱上端,雕刻着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并且上面精心雕刻出卷草纹,置于阑枋之下,整个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可谓是“雄伟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
大雄殿
两根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板枋,枋上置砖雕斗拱,除柱头科外,每间都有平身科两攒,当心间两朵攒平身科中还夹有一攒斜拱,这些砖仿木制的斗拱均为五踩双翘。
梁思成先生来永祚寺看到这种以砖仿木,寓木质结构于砖雕砖琢为一体的砖石建筑后说:“用砖仿木结构的形式,砌出柱梁斗拱、檐、椽等,可以说是创造了佛教殿堂的一个新类型,实物是比较罕见的。”
沿大雄殿东侧方丈门前的台阶折转而上就是三圣阁。正中顶部的砖雕藻井,在东、西、南、北四方拱券门之上形成一个八边形,由一层层砖雕斗拱,依八个方向叠涩而上逐渐变为圆形,形成下大上小的穹隆顶,如同一眼绚丽的井架,是我国古建筑无梁式殿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如意门”门额上的“祇园胜境”,由阳曲县前任知县戴梦熊所题。
从三圣阁拾级而下,沿着林荫小道曲折而行,便来到了集历代名人大家墨宝为一堂的宝贤堂。据公众服务部副主任郭红霞介绍,“宝贤堂”内收藏有明代《宝贤堂集古法帖》与清代《古宝贤堂法帖》两套著名法帖原石及拓本。共四个展厅,前三个展厅为明代《宝贤堂集古法帖》,第四展厅为清代《古宝贤堂法帖》。展陈形式为原刻石、释文、原拓片三种形式一一对应。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史仓颉书”的碑刻,从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到明代晋庄王朱钟铉等17位皇帝、藩王的书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书林瑰宝。
宝贤堂
“宝贤堂”内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宝
从宝贤堂出来向东而行,就是永祚寺地势最高的地方——塔院。永祚寺双塔,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傲然屹立在塔院的东南方和西北方,双塔文峰塔和宣文塔,属于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双塔各放溢彩,同时又相辅相成。
田玙琛介绍,寺院最初修建的时候只有一座文峰塔;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第十一代晋藩王晋穆王朱敏淳邀请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主持妙峰禅师在文峰塔西北方相距46米的地方修建了宣文佛塔,形成了今天双塔并峙、楼阁巍然的壮观景象。
文峰塔、宣文塔
文峰塔塔身轮廓为直线型,直上直下,没有明显收分,塔刹为石制“宝葫芦”顶。首层塔檐下每面有牡丹花叶砖雕装饰,牡丹花是彰显雍容华贵之花,以其叶饰塔,作用不言而喻,寄希望以塔,祝愿此地繁荣昌盛。
宣文塔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宣文李太后的出资佐助,故以其尊号命名塔名。
宣文佛塔每层塔檐都用孔雀蓝琉璃瓦砌出边沿,塔身从七层以上有明显的收分,塔刹为铜铁制“宝瓶式顶”。塔座用沙石条垒砌,质朴坚固。塔上的额、枋、椽、斗拱、飞檐、垂柱等均为青砖仿木结构雕琢而成。在塔的第一层斗拱与斗拱之间,还嵌刻有“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美观而匀称,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填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可谓独具匠心。
在两塔之间,还有一座清代歇山顶建筑,其因前后辟门、贯通两塔,所以被称为过殿。过殿也是砖仿木结构的殿宇,与寺院中其他砖仿木建筑相比,结构比较简单,造型敦实。
永祚双塔四百周年记
据说文峰塔建造之初,由于寺院位于东山前沿,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修建者有意将塔身微微向西北倾斜,以抵消风力。20世纪90年代初,文峰塔的中心点已向西北倾斜达2.86米,塔身扭曲,塔基沉降。1995年,太原市政府特聘请著名的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主持纠偏工作,采用沉井法,在塔基东南侧凿九眼土井,科学操作,井下施工,历时两载,成功将斜度由2.86米缩小为0.86米,解决了维修前塔基不稳、塔身残破、塔体结构损坏等问题,基本上恢复了古塔原有的整体风貌。
田玙琛说,目前永祚寺推出四大看点:赏牡丹、观古建、品墨宝、登双塔,在这四大看点的基础上,将锦绣太原的生态故事和文化故事徐徐展开。
(责编:张佳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