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高亢嘹亮的军号声穿越时空在陵川县文峰小学报告厅内再次响起,同时也拉开了陵川县“陵川号兵”红魂教育大思政课的帷幕。
为了铭记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陵川县委、县政府率先成立了“陵川号兵”品牌培塑专班,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搜集档案资料、研究史书典籍、访谈号兵记忆;培养民兵号手、宣传号兵精神、传承号兵基因。各创建学校纷纷成立红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陵川号兵”红魂教育实施方案》,组建稳定的兼职红魂教育教师队伍;创建了号兵活动室、红色书籍图书室等开展红魂教育场所;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站、公众号、校园简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红魂宣传活动。
军号是部队特殊的武器,号兵在行军作战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八路军部队还是地方武装,都缺少司号员,而陵川县因其位于太行山南麓峰巅,山高沟深、地理位置隐蔽,群众基础好,是号兵训练的理想之处。根据太行第8地委和太行第8军分区发出的在陵川县开办号兵训练班指示精神,陵川县累计先后培养出1700余名号兵。他们足迹遍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活动自今年4月开展以来,各学校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深挖红魂教育内涵,结合本校实际,把“陵川号兵”红魂教育与校园文化、校本课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养成教育相结合,使红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渗透于学校德育教育全过程,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努力打造“大思政课陵川品牌”。文峰小学校长程王芬感慨地说:“此项活动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丰厚了办学内涵,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校风教风学风,使‘陵川号兵’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红色符号从小根植于每一名学生的记忆中。”
在具体实践中,各学校围绕“陵川号兵”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别出心裁地形成了各自的创建特色,文峰小学和城西明德小学编写了《陵川号兵教育读本》校内资料,城东明德小学每周一节课培养了一批新时代的司号员,城南友谊小学把陵川号兵增强体质锻炼与课间操相结合打造了独特的“陵川号兵”操,夺火寄宿制小学上课、下课、吃饭、集合、熄灯等铃声改为了军号声,城内小学和实验小学编排了舞台剧演绎了陵川号兵精神和号魂,平城中心学校和古郊中心学校培养了一批红领巾讲解员,城内寄宿制小学组建了师生合唱“陵川号兵”合唱团,附城小学绘画兴趣小组用笔画出了心中的“陵川号兵”,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红魂教育更深入地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宗旨上。
在“陵川号兵”红魂教育大思政课上,各学校用微党课、话剧、舞蹈、情景剧、合唱、吹号等形式表演了《号兵出陵川》《不朽的号声》《号兵体操》《号魂》《红魂不朽号声永传》《陵川号兵之歌》等节目,还原红色风貌,赓续红色血脉,展示创建成果,让思政学习既显真味、原味、趣味,又起到了启智、润心、铸魂的育人作用。活动高潮部分,五位老号兵莅临现场,在孩子们崇敬的目光中,郑重地将自己为之奋斗的军号传授给了孩子们,把“陵川号兵”的希望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上。
据了解,此次大思政课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有4980余人次观看,此后线下回看达3000余人次。空前的热情滋润了每位辛勤付出师生的心田,陵川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李荣芬表示,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张力,是培塑“陵川号兵”红色文化品牌的关键。今后,陵川教育将继续用好“号兵文化”等红色资源,深入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陵川号兵”的故事还将继续讲述,“陵川号兵”的精神还将继续传承,“陵川号兵”的感召还将继续深入人心。(栗晋波)
编辑:张海霞